

海南儋州渔猎文化遗迹的发现及其保护利用
2016年元月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在对西部海岸线进行考察中,发现洋浦经济开发区王宅渔村与峨蔓镇长沙村有海南最古老最原始的捕鱼设施遗迹“石冲”。在儋州话里“冲”指的是海边滩涂或礁石间围合而成的水塘。当地“石冲”也称为“渔冲。“石冲”是在潮间带区域堆砌弧形石堤,利用海水涨潮时淹没石堤,鱼群随着潮水进入“冲”内觅食;退潮时海水流走,鱼群滞留“冲”内,人们便可下“冲”捕捉。“冲”的构成主要有冲堤,冲房、冲门、鱼井等等。“石冲”捕鱼是一种人类历史上原始陷井渔猎,体现了先人们生存智慧,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征。 在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洋浦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外商成片开发经济特区。随着码头港区建设,海岸带上原有连片石冲大多已被填埋。近几十年来,现代渔业发展,捕鱼技术进步,海洋捕捞转向外海深海,这些极富历史人文色彩的石冲被冷落,趋向衰败,被人们遗弃遗忘,致使许多人不知“石冲”为何物? 儋州区域的“石冲”据《儋县志》(1996年)资料,明代黄、沈和邱三姓氏先人由福建南部沿海移民至干冲一带,发现海边滩涂广阔,火山岩砾石众多,潮差较大的有利自然条件,于是众人合力,持之以恒,围石筑“冲”;利用潮汐规律,待退潮干“冲”之时,下“冲”捕鱼捞虾,以此为生计,于是洋浦便有了“干冲”之地名。这些“石冲”砌筑工程量浩大,往往要动员全村居民或整个氏族人力投入,还要历经数年才能完成。因此“石冲”的管理经营,鱼获的分配,成为渔村社区大事。其特殊的维护、分配、继承、维系了渔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海岛地区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冲”的建造条件是海岸带必须有岩滩,分布有大量火山岩砾石,可以就近搬运利用,火山岩砾石是火山喷发产物,为坚硬不易风化的黑色玄武岩。“冲”堤用火山岩石垒砌,巧妙嵌合,坚固异常,历久不倒。“石冲”的建造须经先人大量劳动投入,是自然资源与人力劳动的结合,因此它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产物。 目前王宅渔村海岸尚留存四口“鱼冲”,残破不堪,砌石毁倒。面向外海冲堤已有缺口,长度约有30多米。有时村内青年在冲堤缺口处张网以待,用网兜收回一些鱼获。但该处“石冲”位于洋浦港总体发展规划港口预留用地,是未来洋浦经济开发区“一港三基地”主导产业发展所依托港口岸线。鉴于过去三十年前人们对“石冲”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深刻认识,在港口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石冲已被填埋,而无人质疑与反对。据从洋浦开发区了解目前遗留下的几口“石冲”迟早也会被填埋。当下只有对峨蔓镇残留“石冲”进行严格保护,对其修复并开展利用。 峨蔓镇龙门村委会长沙村“石冲”201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石碑保护标志,其“石冲”近似倒“V”字形结构,宽14米,边长18米,东西各长100米,至今尚有人在使用。与拖网、毒鱼、炸鱼捕鱼方式相比,用“石冲”捕鱼在生态保育与水产资源保护方面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石冲”是遵循潮汐规律来守“冲”待鱼的,省时省力。它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劳动的馈赠,是生态保护鱼法,不会有过度捕捞的弊端。构筑“石冲”的石材是纯天然坚硬岩石,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石冲”建造在潮间带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离岸海堤,不但对海岸带起到保护作用,也减轻风浪对陆域土地的侵蚀,实际上是一项海洋环保工程。 “石冲”作为一项非常古老原始的捕鱼设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称之为“箔旋”,东晋称之为“泸”,唐朝称之为“沪”,明朝则称之为“渔簖”。我国台湾现代称之为“石沪”,有文字记载台湾“石沪”历史超过三百年,海南儋州区域“石冲”估计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儋州区域濒临的北部湾,曾是我国著名南方大渔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北部湾沿岸陆域遍地火山岩石裸露,地表土层稀薄,气候干旱,地表缺水,人多地少,生存环境严峻。在这种状态下,儋州先民们在海边垒石筑堤,建造渔冲,干冲捕鱼。世世代代,在这片贫瘠土地上,为先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延续的蛋白质食物资源。由此可知,“石冲”在过去物质匮乏年代是人们生存的依靠。王宅渔村的“石冲”曾经是当地发展民间教育的经济来源,在建国初期,由于物质缺乏,村民贫困,王宅渔村孩子们上学读书除了交少量书费以外,老师们日常生活开支来源,大部分依靠“石冲”渔获来维持学堂正常运转。 “石冲”不仅是渔民谋生手段,也有很深文化意涵。它凝聚了海洋文化,火山文化与渔猎文化为一体,是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作为人类渔猎文化活化石,对这些文化遗迹值得人们十分珍惜。海南省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儋州“石冲”没有被列入。只将“石冲”列入市级非移动文物保护名录,显然不可移动保护文物不能全面反映“石冲”的内在价值及多重属性。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代代相传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石冲”符合定义中“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场所”所规定的内容。因此“石冲”应纳入“非遗”保护项目。实际上我国台湾澎湖的“石沪”已列入世界非遗保护名录范围。为了抢救保护与利用儋州区域的“石冲”,当务之急是对于损坏的“石冲”开展修复,争取将其升格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使人们认识并重视这一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 “石冲”在台湾被称为“石沪”。我国“石冲”分布最多的区域在台湾澎湖列岛,据统计尚有580口之多,有不少保存尚好,并仍在使用之中。小的“石沪”堤长数拾米,大的“石沪”常常超过一、二百米。有的“石沪”捕获过上百斤的大鱼,有的“石沪”一夜间能捕到上万斤鱼获。在台湾最为知名的“石沪”当属澎湖最南七美屿的“双心石沪”,是保存最完整和最美丽的“石沪”,它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观光。每到退潮时,游客顺着沪堤登上“石沪”,一面近距离观赏“心心相印”美丽海景,一面下到沪房里寻觅鱼虾贝蟹。“双心石沪”从空中俯看,它有两个心形与两条圆弧组合而成,像是一串美丽的项链;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很多情侣对着它合影,并用双手比示心心相印的形状。“双心石沪”其来源传说充满浪漫色彩,台湾著名演员舒淇与任贤齐合作的电影“落跑吧,爱情”,反映围绕“双心石沪”演绎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凭借电影公映拓展知名度与美誉度,带动了澎湖旅游业发展。澎湖的“石沪”季活动是该地观光旅游业盛事,举办开罗仪式,游客参与特殊“石沪”体验,观看海洋文化演艺;搭配澎湖海鲜美食嘉年华活动,场面十分生动欢愉。使“石沪”成为乡土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吸引物。 儋州区域“石冲”不但是一种古老捕鱼技艺,也是一种原始的捕鱼设施,还是一种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十分适宜于开展老少皆宜,亲子同乐的休闲渔业活动项目。为了给“石冲”申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对目前已遭损坏“石冲”亟待修复。并充分利用渔村优势条件,开发“石冲”休闲渔业,体现只有利用才能实现更好保护的理念;实施活态的传承利用是最好保护的原则。 在我国迎来大众旅游新时代,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全省全域旅游的新常态下,培育儋州千年古盐田与千年古“石冲”二张海洋文化名片,利用毗邻知名龙门激浪景区,而开发“石冲”休闲渔业旅游正是儋州市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举措,对促进海南西部旅游发展,完善海南旅游生产力均衡布局提供助力与契机。 |
